热门文章
供应链融资缺口巨大
发布时间:2018-10-31 分类:趋势研究
其实融资难、融资贵并不是个新问题,小企业甚至一些中型企业受此困扰由来已久。
融资难、融资贵主要有两大表现:一是融资途径不通畅。融资途径主要为银行贷款、资本市场融资、民间融资,但大多中小企业只能借助民间融资,融资成本居高不下。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。融资以抵押和担保为主,以短期融资为主,因此容易产生融资到期无法续贷或承担高额过桥费问题。
导致这一症结的原因,银行人士不是不清楚。“就是难在小企业缺乏银行批贷所需的条件。”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沈金方解释,如果收益跟风险不匹配,自然批贷难。
而融资贵问题其实是一笔经济账。小企业若拿不到银行信贷,只能转向小贷、保理等公司寻求解决方案。这些类金融机构自身资金来源成本高,就决定了贷款成本也高,一般年息在10%以上,比银行贷款高出1倍以上。
在调研中得知,一个正在形成的共识是,要真正解决小企业融资困局,只能从供应链上的关键企业着手,因为绝大多数小企业都是依附于这些关键企业生存,一旦关键企业不景气,付款账期拉长,小企业就更困难。所以,要从建立产业链、生态圈的角度,将“水”灌输到供应链关键企业,再通过信用转移帮助小企业获得融资。
循着这条思路,浙商银行针对企业需求也悟出了新“门道”——应收款链平台。模式不算新鲜,就是金融机构锚定某核心企业,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,关键是要掌握信息流、物流、资金流等信息。
对银行而言,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可谓“一箭双雕”,既盘“活”大企业余下的信贷额度,给小企业融资;又化应收账款为流动性,帮助解决核心企业难题。正是基于此,供应链金融模式受到了监管部门鼓励。
2017年10月,国务院首次下发《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,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,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。
在调研中发现,在企业经营环节中,很多企业采用票据和赊销手段进行结算,因此沉淀了大量应收票据、应收账款,形成一个巨大的融资市场。近期,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透露,2018年全国应收账款融资需求超过13万亿元,目前仅有1万亿元融资需求得以满足,且主要由大银行服务超大型核心企业的上游一级供应商,而处于供应链尾端的中小企业尚有12万亿元的融资缺口。
然而,这一应收款融资市场一直未成气候,价值也尚待挖掘,症结主要在于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完善、抗风险能力差、参与主体众多导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迟迟难以解决。
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探索过程中,也存在不少操作层面上的难题。在调研中发现,手续繁杂、业务跨区域,以及核心企业是否配合等问题,已影响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扩量。例如,按照贷款客户必须面签的监管要求,异地客户即便贷款50万元,也需银行人员前往服务,导致投入成本提高,降低银行意愿。
简单来说就是效率低。为获取一笔应收账款,交易方通常要进行大量调研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控。如果标的金额太少,利息无法覆盖成本。